|
猫和井盖,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关于故宫的八卦最近天气转暖,春光明媚,又到了周末出行的好时候。高铁缩短了城市通行的时间,不少济南市民会趁着周末北上逛故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其实,故宫除了悠久的文物和宏伟的建筑,还有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细节,比如那里的猫和井盖。 古时“猫保安”颇得帝王宠爱 关于故宫里的猫,见于诸多新闻报道。于是,读者们知道,这些猫大多是外来的流浪猫,被故宫收留和放归。它们发挥职能,为故宫杜绝鼠患出了大力气,成了声名远播的“猫保安”。 其实,自古以来,故宫里就不曾缺少猫的身影。据说明朝嘉靖皇帝就有一只名为“霜眉”的爱猫,全身毛色微青,只有眉毛雪白。能得到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喜欢,肯定不仅仅是因为模样与众不同,这只猫非常乖巧,勤勉敬业程度不亚于自带忠诚光芒的狗。若是嘉靖皇帝有啥活动,霜眉就会跑到前面去做先导工作,嘉靖皇帝夜晚入睡,霜眉便安安静静地卧在一旁。霜眉死后,金棺裹尸,葬于万岁山,并被赐名“虬龙冢”。 明熹宗也喜欢猫,但夸张的程度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位沉湎于玩乐的皇帝。据陈宝良的《明代社会生活史》记载,熹宗专门在宫中设立了猫房,这些猫三五成群,“牡者称为‘某小厮’,而牝者则称‘某丫头’……”有些猫还会被加封职衔,被称为“某老爷”,还有俸禄和赏赐,都跟宦官们是一样一样的。 清朝慈禧太后也喜欢养猫,她的猫浑身雪白,被唤作“玉狮子”。根据慈禧太后贴身侍女回忆整理而成的《宫女谈往录》,跟霜眉比起来,玉狮子有点调皮捣蛋而且也不怎么勤快,但宫人们对它可是一点都不能怠慢,比如卫生大扫除这样的日子,千万得把玉狮子看好了,掌事儿的特派“眼尖、腿灵、手快的小娟子”专门伺候猫。玉狮子是太后的大宝贝,它吃不好、睡不好,直接也影响了主人的食欲和睡眠,并间接影响一群宫人的生活,“玉狮子在方凳的红绒毛垫上睡着,打着轻轻的均匀的呼噜。老太后点点头,大伙儿总算放下心了。” 不仅仅是皇室贵族,一般的士大夫家庭也喜欢养猫。明清时候,猫是富裕家庭才能拥有的宠物。人们喜欢猫,一来它象征富贵吉祥,二来能体现自己生活里的闲情逸致,算是彰显一种品位,还有一些原因就是,饲养猫,只是喂喂鱼就行,不需要专门去捉虫割肉,既能防治老鼠,看护衣书,到了冬天放在脚底下还能暖暖身。 领养小猫得下聘礼 在古代,家里想养只猫,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养的,得先打听谁家里有小猫,然后备好茶叶或者食盐,郑重其事地去“聘请”。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就曾为要养小猫这件事专门写了一首诗《乞猫》: “珍重从君乞小狸,女郎先已办氍毹。自缘夜榻思高枕,端要山斋护旧书。遣聘自将盐裹箬,策勋莫道食无鱼。花阴满地春堪戏,正是蚕眠二月余。” 在这首诗里,文徵明跟有猫的人家说,他想养一只小猫看护旧书,家里的女眷已经备好了供小猫休息的毛毯,鱼更是应有尽有,以后定不会委屈小猫。院子里的环境也好,正是春天,花阴满地供小猫戏耍,到时候他会用大竹叶包着盐上门“聘请”小猫。可见猫的社会地位及家庭地位,以及养猫的严肃性,这事儿得正儿八经地去办。 因为猫的吉祥寓意和当时人们对猫的珍重,它不仅仅是一些画作和诗歌的主角,还作为吉祥物图案出现在了故宫御花园的石子路上。这个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最北端,据说是紫禁城内时间最久、面积最大的宫廷园林,是明清皇帝和家人赏玩游乐的地方。园子里有多条石子路,铺着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其中就有猫的身影。它大多与蝶一起出现,据相关园林专家的研究,这两种动物凑一块儿,取“耄耋”之音,有健康长寿的意思。 因为长期被视为富贵人家的宠物,并常伴君王一侧,有些诗歌常常借用猫来暗指统治者。比如清朝诗人龚自珍的那首《忆北方狮子猫》: “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忧办晨餐二寸鱼。” 据后来人对龚自珍这首诗的分析,龚自珍是借猫讽刺当朝统治者,社会矛盾加剧,百姓生活困苦,但统治者依然照旧过着腐朽享乐的生活,无心政治改革。 清朝那位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宫廷画家郎世宁画过一幅《猫戏图》,差不多也是表达这个意思。在这幅画中,漂亮的白色狮子猫四处张望,却看不到眼前的一只白鼠。这幅画的右上角有几句题词,“东海扬尘,榆关鸣鼓,鼠子跳梁,无处寻汝。”国家战事吃紧,内忧严重,却不见真正能主持工作、平息战争的人出现。 故宫灯光设计经过严密论证 故宫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引发舆论关注,不仅仅是它里面的猫,还有井盖。最近,《南方周末》在关于故宫的报道《故宫24小时》中提到,故宫里的市政井盖一共1750个,而且为了方便残疾观众推轮椅,所有路面上的井盖皆被做平。 在空间向地下拓展的现代城市生活中,井盖是日日常见之物,它的底下埋藏着各种服务设施和线路。但是对于故宫这组珍贵的古建筑文物来说,无论是电的铺埋还是光的照射,都因为需要考虑到它们对建筑的影响而慎之又慎。 刊物《紫禁城》曾刊发过一篇名为《将记忆点燃》的文章,邀请照明设计专家谈故宫的夜景照明设计。1999年,故宫近4000米围墙外埋设地灯,四个角楼和东华门、西华门、端门、午门、神武门五个门采用远投光照射,而故宫内的三大殿则采用远距离弱光照射。 这些灯光的选择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参与顾问当时故宫部分景观照明的专家李铁楠在接受《紫禁城》采访时说,在设计阶段,很长时间都处于试验和论证状态,比如灯放在什么地方,线怎么走,与被照物的关系如何处理,光源有害谱线的测量等,此外,还要反复进行局部设灯实验。 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普通人来说,只觉得在灯光的映照下,夜晚的故宫美得不可思议,殊不知其背后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反复实验,既要让观者觉得好看,更要保护故宫始建于数百年前的一些木质结构和墙面等免受现代灯光的侵蚀。 排水系统让今人叹为观止 古时的故宫没有现在这么多埋藏线路和管道的井盖,但是它的一些市政工程一点也不比现在差,比如排水系统。2012年,北京遭遇61年不遇的大暴雨,但是拥有90多个院落、72万平方米的故宫却没有出现积水。当时曾有专门的新闻报道介绍过故宫的排水系统。 据《三联生活周刊》所刊发的《重新审视老北京最完善的水利枢纽——郭守敬身后的北京城市水利》的介绍,故宫的设计暗合了整个北京城北高南低的特点,里面备有明沟、暗沟、涵洞、流水沟眼等多种排水设施,将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侧的干沟内,然后注入金水河。 游览故宫的时候如果留心,会发现地面上有不少“钱眼”,外圆中方,明清铜币模样,有五个小孔,由石板镂刻而成,雨水就是从这些小孔汇入地下排水沟道。据《三联生活周刊》、《东方日报》等媒体的相关报道和学术研究资料,故宫的排水沟道分干线和支线,纵横交织,沟通各个宫殿庭院,排水网络巨大而完整。而在故宫三大殿高8.13米的三重台基上则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能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并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这些水逐层下落,流至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台基四周则设有石槽排水沟。这些龙头石刻而成,雕琢精美,被称为“螭首”。它们就是值得观赏的风景,关键时刻还能发挥排水的功用。 |